「利器x播客」访谈《忽左忽右》:当做播客最初的新鲜感和表达欲被满足后,接下来呢?

「利器x播客」010期

基本介绍

1. 请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程衍樑,前文化记者、杂志撰稿人,在企业待过一阵,目前创办了一个播客厂牌 Ample,正在与一些企业合作,推出形式更丰富多元的播客节目,比如为 GGV纪源资本制作的《创业内幕Startup Insider》、为 LinkedIn 领英中国制作的《转折点》 喜马拉雅、以及即将推出的一档由WPP 中国区前总裁、广告圈大姐头 Bessie Lee 坐镇的播客《贝望录》等。

杨一,电视新闻编辑。2015年首次尝试播客制作,开办播客《杨一电台》;2018年与程衍樑共同创立播客《忽左忽右》;2019年创办通讯《播客一下》,一份关于播客的中文行业通讯;2019年1月,在上海首次发起举办"Podfest China"活动。

2. 请介绍一下你的播客;

我和杨一的这档播客名为《忽左忽右》,尽管我们不情愿被认为拘泥于某一个垂直兴趣领域,但聊的话题还是多偏重文化、社科、创作话题,偶尔也会涉及经济学、商业领域。
我通常会强调,这是一档以私人兴趣为导向的播客,话题选择并无规律可循。

更新频率:7-10日更新;

收听平台: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

社交网站:新浪微博 @忽左忽右leftright

3. 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开始制作播客的?

做记者时,我保留过大量当事人的采访录音,其中有不少场景我会时时回味,尤其是某些令人捧腹的刹那。当然我偶尔也会自问,那些建立在数次谈话之上的文字加工真的帮助读者理解事实了吗?我真的没有在某些时刻曲解受访者的表述吗?访谈现场的情绪表露、语气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这些微妙信息在文字中不是被忽略就是被刻意放大。

总之,我觉得通过文字以外的形式增进对某一人物或事实的了解,对读者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7年底,我终于在私人时间上充裕了不少,便找到有播客搭建经验的杨一——他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前也曾自己捣鼓过一档播客《杨一电台》——问他有没有兴趣做一档沙龙类型的文化播客,我来负责内容,他管技术。那个冬天我研究了美国的主流播客内容和市场环境,发现这个领域确实是个富矿,值得学习的形式很多,但出于一档业余时间制作的节目的实际操作考虑,最终我们采取了最省事的聊天形式,也就是大家如今听到的样子。

我们差不多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录制了三四期正片以及一期 trailer,2018年2月3号就正式上线节目了。

如何制作播客

4. 你制作一期播客的通常流程是什么?

《忽左忽右》的运作流程相当随意,通常是我想到了一个不错的话题、或者某个朋友有新作品出来、又或者新认识了一个有趣的家伙,这些都会直接促成一期录制。可能是我兴趣比较杂,早期的《忽左忽右》大部分嘉宾是我过去就认识的旧友,因此嘉宾持续性较好,话题方向也没有特别单一。

当我们完成一期录制后,杨一(他负责录音时的监听)会将文件导出发送给我,我用苹果自带的 GarageBand 将内容部分剪辑出我需要的效果,之后再一份 word 文档标注出我需要的混剪金句以及 Shownotes,然后挑出每集需要的音乐,一并发回给杨一。由杨一实现最终版本的后期合成并上传,并对 Shownotes 标注时间点。

在录制每一期节目时,我们都坚持要线下实地录音,不接受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聊天的方式。过去我们使用过专业的录音棚、朋友的办公室、桌游店的包间、以及一家茶馆的阁楼。好消息是最近终于有了一处可以固定录制的场所。

5. 制作播客时,你会用到哪些硬件?

  • 录音话筒 Audio-technica AT2005,每位主持人和嘉宾各一只;

  • 录音机(相当于调音台)Zoom H6;

6. 制作播客时,你会用到哪些软件?

  • 网站 Hosting:很遗憾,目前只是使用喜马拉雅作为 Hosting,刚上线的时候曾经使用 Podbean,但是该网站在2018年9月被墙,因此苹果播客所用的 Hosting 也改为喜马拉雅。不过我们的网站正在搭建中,应该尽快可以转为自有的 Hosting;

  • 音频录制工具:录制就使用 Zoom H6 完成,全程没有电脑参与;

  • 音频剪辑工具:程衍樑使用 GarageBand,杨一使用 Logic X 或者 Adobe Premiere Pro;

  • 其他使用工具:讯飞听见(语音转文字)、Microsoft Word(编辑文稿、撰写单集介绍与 notes)、网易云音乐(音乐歌单);

7. 制作播客时,你们内部(co-host)和外部(如果有嘉宾)是如何协作的?

前面提到我们选择嘉宾的标准,意味着在节目录制之前,我们已经大致清楚和嘉宾可以聊什么(或者说什么话题是嘉宾最擅长的),我们在录制中会围绕这些话题展开。通常程衍樑会在录制前简单准备一个提纲,功能实际上是集中记录下嘉宾身上的哪些“点”可以聊,以免聊的过程中,两位主持人会一时忘记一些重要的话题;此外当与嘉宾就某一个话题已经聊到“尽头”的时候,可以从提纲挑选话题再开启新的一轮聊天。当然如果有嘉宾提议在录制前需要稍作准备,我们也会就提纲稍作沟通。

后期的流程如前文所述。

8. 你们是如何和听众进行互动沟通的?

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微博,或在即刻上发出更新帖,作为主要的沟通渠道。音频平台的评论,以及苹果播客的评分,也是我们获得听众反馈的渠道。

9. 你们播客制作中的话题和灵感来源于哪里?

前面讲过了。

10. 你有哪些播客制作的习惯或者小技巧?

坚持线下录制。

做播客的感受

11. 通过制作这档播客,你得到了什么?

程衍樑:结实了新朋友,巩固了旧朋友。
此外,尽管在节目里我说得并不多,但几十期下来还是大大满足了我的表达欲,导致我已经一年没有写过字了,这似乎不算好事。

杨一:对我来说,主要是结识了新朋友,因为我电视台的工作是担任财经新闻编辑,接触的人是固定一些领域的,媒体同行偏多,对于其他行业,看得多接触的少。另外,我想也加深了我个人对于播客的兴趣与认识,与程衍樑一起创办《忽左忽右》的过程,实际上也促使我后来有兴趣开办《播客一下》和发起“Podfest China”。

12. 播客制作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阻碍或问题?

当播客录到四五十期后,明显会感觉到在嘉宾邀请上的压力变大了,我前面说过,这是一档业余时间制作的播客,当最初的新鲜感和表达欲被满足后,接下来呢?
如果有一天这个播客仅仅是为了更新而更新,我们可能就要被迫去与许多从不认识的对象聊那些我们并不感兴趣的话题,届时这个播客的质量会有怎么样的波动,我认为听众的反馈会非常直接,毕竟节目都是有寿命的。但我希望这个时间点晚些到来。

13. 如何看待播客这种创作方式?你看好播客未来的发展吗?

杨一:播客自诞生起,就天然具有 web 2.0 的属性,成为个人发表意见与创作的平台。如今这样的属性在中文播客领域已经得到充分的开发,在节目内容的细分与垂直方面,中文播客的同行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我认为,播客在中国发展的下一步,其实是在进一步吸引更多在专业领域有建树的人参与到节目创作之外,更应该借鉴海外播客的经验,在节目的形式上有更多的探索。

播客的本质还是音频,音频作为与图文、视频并列的媒介形式,本身就存在着无限可能,而这些可能性在中文世界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我想这应该是中国播客圈未来需要不断努力的。

播客推荐环节

14. 请推荐你的节目中最喜欢的三期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E38 当二手书遇上经济学模型E39 滞销作家也得有60%的售出率

与多抓鱼创始人猫助的这两期节目,是目前《忽左忽右》获得最多好评的节目。尽管这样热烈的反馈让我们有些意外,但我们在录音时就已经觉得,这将是一期精彩的节目。猫助老师的热情非常契合播客的表达,而且这集内容从猫助的经验出发,既有她创业的故事,也有对于目前互联网经济、图书市场等话题的广泛探讨。

15. 你平常经常听的播客有哪些?推荐一个你最喜欢的播客。

杨一:程衍樑实际上平常听的播客不多,我自己在中文播客领域听得比较多的比如《无业游民》、《日谈公园》、《博物志》、《Anyway FM》、《故事FM》等等。一方面是多年收听的习惯,另一方面,因为自己做播客的关系,也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相熟,听节目就好像翻好友的朋友圈一样,彼此能有一个想念。

如果从学习借鉴的角度来看,英文播客给我的启发更多。经典的节目比如"This American Life"、"Serial"、"Start Up"、"Planet Money"等等,新节目包括"Headlong"、"the Daily"、"Caliphate"等等。基于我个人对于媒体的兴趣和工作需要,"the Media Show"、"On the Media"、"Brexitcast"也是我常听的节目。

16. 你最期待有一档什么样的播客出现?或者期待谁来做一档播客?为什么?

程衍樑:我很期待李翰祥大导演能做一档播客节目,但那已经不可能了。我在某期节目中偶然表达过对邵氏电影的喜爱,一位朋友在听后特地为我向他的同事、李翰祥导演的女儿李殿馨女士求得了一套《三十年细说从头》签名本,看过这套书的朋友们一定会认同我关于李翰祥适合做播客的想法。

开放性问题

17. 你的播客有付费计划吗?如果有,形式是什么?

没有付费计划,硬广或者冠名模式比较靠谱。

18. 请问你对利器播客计划有什么建议?

好吧,Shawn 老师,首先非常感谢你邀请我们俩来回答这些问题。我自己实际上也读了对于其他几档节目的采访内容。我认为问卷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话题的形式,但实际上每个节目还是有它各自的特点,如果真的要挖掘中文播客不同节目各自的特色与困惑,还是需要与他们做一些更有个性的探讨,我也相信每个节目所处的状况都不一样,未必可以用同一套问卷模板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