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学习周报倒逼自己成长
笨办法学习周报是使用笨办法学习的卡片汇总,笨办法四词概括为「坚毅、认真、科学、模仿」,平日逐条首发「笨办法学写作」知识星球,每周汇总部分在此,欢迎订阅。。
今年的定位是输出之年,要输出就必须要收集,通过学习周报来搜集素材,同时逐渐培养笨办法写作的能力,学习笨办法学写作中的周报知识连载。
步骤:通过Drafts 作为输入收件箱,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发布到Telegram Channel 「海螺壳」,然后每周末在Ulysses 汇总整理一次,将自己的思维和文字重新组织,形成一篇完整的周报,发布到个人博客「螺旋上升」。
输出渠道:
- Telegram Channel:海螺壳
- 个人博客Typlog:螺旋上升
- Tinylettter:邮件订阅
什么是好的项目?
@纯银V:回答评论里有人提的问题:什么是好项目?
好项目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概念,你需要考虑如下三点:
- 这个项目是否有令你敬佩的,能近距离合作与观察的,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的人?
- 这个项目是否有让你感兴趣的体量和影响力?
- 这个项目在数据或feature上,是否有健康的增长速度?
三点里满足两点,它对你来说就是好项目。 至于什么是“在好项目里练手”?我指的未必是独当一面,毕竟独当一面的机会难求。练手的意思是,你承担的职责让你能感受到经验值成长,或者最起码——你近距离观察到的经验让你感受到成长。无论这份职责是什么。
无论什么岗位,如果一年时间你都感受不到明显的成长,建议跳槽。
根据以上的三点标准审视自己目前的项目,对于第一点,在同级别中暂时没找到适合学东西的人。但是在平行职位和更高职级中可以找到,比如可以从夏、周两人处学习如何进行产品型项目管理,可以从刘、周两人处学习怎么管理一个部门或者团队,可以从阮处学习企业战略性思维及组织变革管理方法论。也许不用在本职位上继续纵深,但在横向或者更高维度的虚拟角色中你可以向很多人学习。第二点,这个项目目前没有体量和影响力,甚至也没有健康的增长速度,但是它给了你一个机会去观察和实践一个企业软件创业组织的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这是学习,这是积累,也是为下一次机会的积聚能量。
回归本源理性思考
《财经》:你的员工说你说过的话、做过的决定说一不二,你是不是觉得多数人都很蠢?自己的决策和判断要明显优于其他人。
黄峥:这和我对自己的认知是很不一样的。在我的脑子里,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方面都是比我强的,我只在很少的方面比很少的人强。
《财经》:哪些方面?
黄峥:隔绝外部压力,回归本源理性思考的能力。有时候有点逆向思考的能力。以前做二级市场发现自己好像天生不太容易在很多人恐惧的时候恐惧,而容易在大众热情的时候悲观。
《财经》: 分享一件成长过程中最遗憾的事情。
黄峥: 从小到大我都是学校的第一名,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上,在努力做一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我觉悟得比较晚。
- 隔绝外部压力,回归本源理性思考的能力。
我觉得自己在隔绝外部压力方面还不错,但是本源理性思考能力不行,没有成型的思维体系,无法有逻辑去分析一个问题,这是思考力的欠缺。 - 在努力做一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时间。
好学生的标准是这个社会制定的规则,在工作以前,自己从没有考虑过做「好学生」是否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盲目投入那么多时间,使得自己的青春期错过太多,原本可以做更多好玩的事情。而这些都只能通过工作之后补回来,我不想再让任何人告诉我什么是好的标准,什么是好的我来定。
每日的专注时间
@Horacex:
- 至少要在自己需要坐到电脑屏幕工作的时间的前一个小时起床。另外,别去管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思维的克星。
- 泡好一杯茶(比如普洱茶),坐下来,准备好笔和纸。
- 写下3-5件最让你感到焦虑或不安的事情——不能再多了。这些事情通常是那些你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但又必须要做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通常就是那些最让你感到不安、最有可能拒绝或抵触做的事情。
- 针对每一件事情,问自己:“假如这是我今天完成的唯一一件事情,那么我会对今天感到满意吗?”,“做完这件事情能否让其他所有要做的事情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在将来做起来简单一些?”换句话就是:“如果你完成了这件事,这是否可以让所有其他的事情变得简单或变得没那么紧要呢?”。
- 只关注那些你对其中至少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是的”的事情。
- 就在当天,拿出2-3小时的时间,专门处理那些事,把其他所有虽然紧迫但不太重要的事情放到一边。这些事也可以明天来处理。
- 要明确一点:上面说的2-3小时的时间是一整块时间。这儿腾出10分钟、那儿腾出10分钟,最后拼凑起120分钟的做法是不管用的。在这段时间里,不要接打电话,也不要登录社交媒体。
- 如果你受到干扰,或者又犯了拖延症,不要紧张,不要让自己陷入恶性循环,只需悄悄回到工作中来,继续完成待办事项即可。
我觉得采用这种专注的方式,去做那些非常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
- 每天三件事,不多不少。
- 每天两小时,8:00-10:00。
- 这三件事本来你会拖延完成的。
展示优点,吸引对方。
@木遥:周末跟王老师讨论了很久人际关系里的 push 模式和 pull 模式。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系统论述过这个区别,我自己是逐渐在生活中体会到的。
最好的例子可能是直男撩妹:几乎所有教男生追女生的教程都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不要花很大力气告诉女孩子你有多爱她多需要她多想得到她,只会适得其反,把对方推得更远。
但为什么这件事永远是撩妹第一课呢?因为这是直觉反应。你喜欢一个人,你就是会有澎湃的冲动跑去告诉对方你的想法。而真正有效的方式:「展示优点,保持镇定,吸引对方主动来关注你」,是反直觉的,有的时候甚至是需要动用毅力才能强迫自己做到的。
在很多领域里都能套用这个模型。平庸的领导者推动下属完成自己的命令,好的领导者让下属心悦诚服地主动完成任务。平庸的棋手追逐自己想要达成的局面,好的棋手让对手配合自己形成自己的理想局面。这里好像有一条共通的准则在起作用:与其去直接追逐一个目标,更有效的方式是把手段和目标冷静地分离开,让目标通过环境的帮助得以自发实现。
我开始学自由泳的时候常常无比挫败。拼命划水打腿,累得像狗一样,但完全没有前进。所有的力气似乎都自相抵消了,水冷漠地绕过自己的身体。然后我经常看到旁边的泳道里又肥又懒的大叔,基本也不怎么动,随便晃晃胳膊晃晃腿就能在水里飞速前行。好像水自愿推着他走一样。
非常 tricky。(当然说着总是比做起来容易。
这里好像有一条共通的准则在起作用:与其去直接追逐一个目标,更有效的方式是把手段和目标冷静地分离开,让目标通过环境的帮助得以自发实现。
放在直男撩妹上我可以理解,因为先表达喜爱的人姿态上会落于下风。但是在工作领域和围棋领域,如何让环境帮助你实现目标?环境就是你创造的,只是你创造的这个环境不是奔着直接目标去的,可能是让下属信服你,可能是在棋局中迷惑对手,可能是让一个女生看到你的吸引人之处。
技术的犬儒注意
“我曾和大多数人一样有过天真的想法,认为技术能改变世界、带来民主,我们乐于见到年轻人翻墙和提出质疑。可是今天发现年轻人们都在用Instagram,可是比以前更爱国了;留学的越来越多,小粉红却有增无减;Google卫星上天,可网络监控也可以全方位维稳。没有自由,技术只会为极权添砖加瓦。”via网友上官乱
不鸟万如一是这样说的:
可即便这样,技术还是让很多东西更民主了,即便是在精神自由十分缺乏的中国。如果承认技术是双刃剑,就不能怪公权力也去练剑。
很显然我不赞同这位朋友的那句“技术只会为极权添砖加瓦”,这个观点这两年在硅谷的新闻界以及科技媒体都经常讨论了,(他们认为)原本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乌托邦式的想象,但是后来发现公权力或者大企业把这个技术比我们玩的好的多,他们有无穷的技术和财力然后把技术在普通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规模上进行部署和使用。
我为什么不同意这句话呢,因为自由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在那儿的东西,比如像空气一样,他需要我们主动的去争取,而你获取自由的途径就是技术。技术不限于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比如印刷术就让人民更民主了。
如果你认同技术本身是无罪的,你就得接受这样的一个世界:普通人可以受益于技术,公权力也可以受益于技术。所以我很不同意那段话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在很多参与了技术进程的人的身上都能观察到,它是善意的,其实是一种轻度的犬儒,是一种被打败了的状态,“你不要再挣扎了,你一定会输的。”
我为什么不同意这句话呢,因为自由不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在那儿的东西,比如像空气一样,他需要我们主动的去争取,而你获取自由的途径就是技术。技术不限于电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比如印刷术就让人民更民主了。
自由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而技术就是工具。既然是工具,你不能要求它只为你所用。确实有轻度的犬儒注意,你不要抵抗公权力和大公司了,你一定会输的。你抵抗了,不一定会赢。但是你不抵抗,永远不会有可能赢。